`
jgsj
  • 浏览: 962202 次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博弈心理学》笔记(一)

 
阅读更多

一个搞IT的开始研究心理学好像有点不误正业,我一般的回答是沉默。我心中的爱好本身就不需要向别人解释。就像我对绘画一样的狂热。我一直都很喜欢日本人的书,日本人的书写的生动有趣,而且总是会附图。当然总有一些古怪的愤青非要否定掉日本的一切东西。(好吧此处省略几千万字,我实在懒的吐槽那些莫名其妙自以为是的愤青们)

所谓博弈,就是用对方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策略。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其实已经很好的诠释这个概念。既然要了解对方的策略,自然就要读懂人心。读懂人心是操控人心的重要前提。此处我是照搬书中原话,我本身并不想操控别人,只希望不被别人操控。原本料敌先机,先发致人,已经成为博弈上一件普通不过的概念展现。博弈这个词语,似乎给智慧这种飘渺的东西抽象成了可被记录的定义。

人是感性的动物,人与人直接的矛盾和关系,都会产生博弈的场景。人从来都是感性的动物,感性支配着你的一切行动。比如说人总要吃饭,但是你可能因为不想看到一个你认为讨厌的人而放弃了吃饭这种应该理性的做法,而选择了挨饿。你的任何行为都是由你的心里来支配。

恐惧: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是个是关于上市公司的饼图,另外一个是关于成功者的形象挑选。人们的心里常常会被我们的视线所诱导。其实两个例子本质上都是为了说明诱导对手的一种手段就是恐惧。人天性是要趋向于平静的,如果你让对手感到恐惧,对手自然会被你所诱导。就像饼图一样。如果你呈现出来的饼图让对手感到安稳,那么对手就会受你的诱导感觉稳重。如果你的形象,让对手感觉恐惧,就会让对手觉得你深不可测。

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这里它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框架效应”。这也是心里博弈的基本技巧之一。你在买牛肉的时候如果告诉你70%的瘦肉你可能会将肉放在你的篮子中,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告诉你有30%的脂肪,你能就会犹豫。而产生这种心里作用的一种媒介就是人类的语言。语言的含义在不同的人看来是有不同的心里作用。"人们其实更加愿意接受消极的观点"。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告诉你70%的瘦肉和30%的脂肪我相信你更愿意放弃这个牛肉。这就等同于让你抉择一件事情,未必你真的觉得消极的一面会找上你,你之所以选择放弃是因为你最好的选择就是逃避。如果你不希望对方迎合你的要求,不妨扩大下这种让对手恐惧的一面。

笑容:

笑容是否一定是代表开心呢?这本书里用保龄球的例子,给出了一个先后的顺序。先看到人,然后笑容。也就是说,人们展现给同伴的“喜悦的笑容”,并不是表达其“喜悦心情”的个人情感体现,而是一种为了向同伴进行“展示”的社会性行为。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并非反射,而是一种普遍的心里暗示。比如说我在街上问路,我有可能要保持微笑。但是实际上这种微笑并不代表开心,只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他在向自己的朋友展示,展示自己的成功,希望得到鼓舞或者称赞。非开心的微笑一定是有目的性的。“只有掌握了笑容的种种运用之道,才能成为主导心理博弈的达人”

话题:

知己知彼,百战方可不殆。博弈的概念就是要先知彼再做决策。要操控对方的心里就要了解对方的心里,引出话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察言观色是先决条件。主动谈及私人话题的人,正处于幸福的心理状态中。比如我小时候,我家里怎么样的这类话题。心情好的时候聊一点私密性的话题,这些话题可以是家庭,健康,性,生活等等,这样可以让对方敞开心扉。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别聊私密性的话题。

赞扬:

对方如果不远跟你说话,赞扬会促使他提高说话的频率,这叫做捧杀。这个我觉得还是挺深有体会的。小学老师如果当众批斗过你,或许你这辈子都不想站起来发言了。如果你希望对方再多说些什么,就不停地捧他,再捧他,直至将他捧晕。对方受到追捧后心情舒畅,便会愈发侃侃而谈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